亦来云三周年专题 ▏亦来云创始人陈榕:亦来云做的是一个老百姓能用来相互沟通的智能互联网

2020年8月22日,亦来云中文社区三周年线上庆典在火信社区如约举办,亦来云创始人陈榕受邀在活动中进行了分享。陈榕先生在分享中谈到,亦来云做的是 Tier Two 网络,而 ETH 世界计算机、Polkadot 的 Web3、DeFi、IPFS 等 Crypto 项目都是 Tier One。就像硬盘存储不能直接用,CPU 只能通过内存加速后才能使用硬盘存储,Tier One 都不能直接让消费者用。换句话说,Crypto 的世界计算机不是百姓能用的计算机,Web 3.0 不是百姓能用的 Web,IPFS 不是百姓能用的存储。各个项目自己做 Tier Two 也不现实,相互割裂,无法互通,因此需要网络 OS 协调。

亦来云做的事情包括:

(1)老百姓能用来相互沟通的智能互联网;

(2)老百姓能用的个人云计算机(PC2)来保护及交易自己的数据;

(3)老百姓能用的合法合规的数字法币去中心化金融。

亦来云三周年专题 ▏亦来云创始人陈榕:亦来云做的是一个老百姓能用来相互沟通的智能互联网

图片作者:亦来云中文社区 张青

以下是陈榕先生分享的详细内容。

大家好,很高兴能在三周年的时候和大家沟通交流。今天的分享主要分两个部分:一部分是亦来云截止到现在的发展状况,一部分是社区问答环节。

亦来云这三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,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,从2017年8月开始到2018年2月初。虽然只有短短5个月,但经历了很多事情,在启动初期的时候可以说举步维艰。比如:那个时候,区块链团队刚刚组建,团队中相继有一些人员方面变动;期间也经历了较大的政策调整。终于在2017年12月22日完成主网、钱包和浏览器上线,2018年2月,ELA 正式上线流通 。

第二阶段,就是从2018年2月到今天,这一阶段要建设新一代互联网雏形:新一代互联网没有一个公司或者组织在背后控制,目前这个雏形已经基本上成型。同时,以太坊侧链、DID 侧链已经发布,CRC 也正式运行。本来社区有团队希望在今天能够发布聊天应用,并推出一个简单的”公众号”类应用 Feeds。由于苹果商店对 App 审核政策调整,所以上架受阻,暂时还在商讨中,现在预计9月底发布 iOS 试用版,Feeds 的谷歌试用版已经上线。同时了解到,聊天软件 Hyper.im 预计在9月底会有第1个试用版发布,届时将会实现之前没有的群组功能。

到现在为止,大家基本上可以看到新一代互联网的雏形已经形成。在中文里不大区分互联网与万维网,其实我们说的是万维网。互联网是 Internet,万维网是 Web,亦是许多人习惯称的第1代互联网、第2代互联网。现在很多人在讲第3代互联网,一会儿我会单独讲讲什么是第3代互联网。

亦来云这三年,要提到亦来云两个主要的贡献者:一个是苏翼鹏,2017年7月加入;一个是牛靖宇,2018年8月加入。苏翼鹏对亦来云的贡献主要有两件事:一个是区块链,整个主网、侧链和 CRC 主要是苏翼鹏设计和主导的;第二个是牛靖宇,一个主要贡献是完成 Carrier,另一个主要贡献就是新一代互联网的总策划,包括 DID、通讯、Hive 等跟互联网相关的东西都是牛靖宇在主持。

我简单总结前三年三件事:区块链上线、CR 运行、SmartWeb 基本成型。很多人会问,亦来云在明年8月后,基金会怎么办?那时,亦来云基金会大概会变成一个像 W3C (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)这样开放的标准组织,社区团队(包括现在基金会合作的各个团队)都可以来参加亦来云标准组织。该标准组织的主要目标就是定义 Smartweb 上的标准,如同 Elastos DID 符合 W3C 规范一样。

亦来云新互联网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传统互联网门户接入、中继、加速、扩容等服务业务交给”矿工”完成,让消费者与”淘宝店主”直接交易,让观众与”抖音网红”直接交互,让”P2P金融”有序、合规。”矿工”是可以任意替换的”中间服务商”。服务商可以被替换,他们就难以垄断,也偷不走用户的加密数据。既然服务可替换,标准就很重要。只要符合标准,谁都可以来提供最有竞争力的服务来挣钱。因此,下一阶段,组建亦来云标准联盟就很重要。

大家经常说,代码即法律。从一定程度上有它的道理,但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完全通过代码来解决,比如说,BCH 跟 BTC 两个团队意见不一样,谁也无法说服谁,结果就硬分叉了。一个新的互联网不大可能有硬分叉,所以就一定要有一个协调机制, CRC 有12个委员,目前6个是中文社区的委员,6个是英文社区的委员,其存在的意义有点像联合国,尽量避免”战争”。

大致了解亦来云新互联网的基本雏形之后,我来说一些对 dApps 理解的心得。

亦来云基金会在剩下的一年多时间,进入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发展阶段:我们把工作重点从”搭台”—建设新互联网基础设施,过渡到”助唱”—优化基础设施给应用更完善地支撑。主要是做两件事:第一件事是从技术支持方面协助社区做一些标杆性的应用,包括聊天、”公众号”类、电商等。我说的主流应用就是将来有潜力有百万人同时在线的应用。第二件事是有了这些相对主流的应用,怎么能充分利用去中心金融、利用区块链可信特征,让人民币的流通更加的顺畅。所以,如果我们真的做真正的互联网应用,少去平台等中间环节,大概可以预期在其上面的商家收益至少提高5%,甚至更多。

现在手机社交类应用,Facebook、Twitter、微信、微博等都是背后有公司控制的中心化应用。中心化的应用会根据用户的数据,进行用户画像,根据收集到的用户信息,精准推送广告,或者猜你喜欢的内容推送。久而久之,互联网”茧房效应”的负面影响导致社群分裂,这已经是几乎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社会现象了。亦来云社区已经有类似内容推广 dApps,尝试基于区块链改善目前的状况。我觉得亦来云可以借用一下中国互联网”前台匿名,后台实名”的做法来做社交软件 dApps。

同样,假如你在一号店、淘宝电商上买草莓,但是草莓到客户手里时烂了,这些电商可能也没有这么多人力和精力来处理这类纠纷。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去中介的电商 dApp,借用 CRC 委员共识的思路,为解决商家争议,做一个农产品保鲜的服务侧链?比如侧链有100个节点,然后这100个节点里挑5个人,然后这5人就给你判。每个店家既然想开店,就要有质押金,遇到不想要理赔的商家,可以通过质押金给予惩罚,然后赔给客户。

前两天我在推特上发了一个关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推文,因为这一点中国做得最先进。不论”链圈””币圈”,跳出旁门左道的小圈,与数字人民币的大势结合,大家在合法的大圈子里找机会。我个人觉得”前台”用数字人民币,”后台”通过亦来云征信、质押、激励的法币 DeFi 金融有想象空间。中国的弱势群体对短期过桥贷款、打工贷款等是有刚需的,另外大部分人的投资渠道没有充分拓展。宏观政策上曾鼓励搞 P2P 金融,但具体到实际情况,各地由于管理不当,P2P 金融目前已经一地鸡毛。无中介的数字法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空间也非同小可。数字人民币的一个特征是可编程,手机”前台”dApp 可以通过支付程序的 API ,根据亦来云以太坊侧链的智能合约,把一次性付款分成 N 份,同时打给供应链各个服务环节。

比如”张三”支付100块人民币给”李四”购买草莓。100块钱买草莓,过去是100块钱交给了淘宝,然后淘宝拿来分给商户,商户再分给批发商,然后批发商又分给农村的采购贩子等等。中间层层的盘剥,像这样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不利于底层农民或者厂家的。这就是为什么最后原产地农民或者厂家出货价只有最终产品的1/4或者更少的收益,那么大家想想中间的75%,是不是一个很大的空间,给去中心金融。可以想象一下,在亦来云上,刚才讲商家需要质押代币,但是消费者跟商户之间其实是用的数字人民币。我们知道 DeFi 或者智能合约,事先说好农民该分多少,草莓贩子该收多少?物流该收多少?批发商该收多少?那么店家该收多少?淘宝帮你做了这个营销,淘宝该收多少?通过智能合约,利用数字人民币一次性发散支付给所有环节,减少中间环节费用,规避货物没卖掉仍需缴纳增值税的风险。

顺便再多说几句区块链通证的商业模式。投资无非两大类,流通类(Utility)和权益类(Security)。”羊毛出在狗身上,猪来买单。” 这种商业模式在1933-1946年并不存证,但是美国相关法律于1933年制定,1946年最终发布”豪威测试”(Howey Test),做出统一解释。只是近百年前,没考虑到 Uber 司机、淘宝店家、油管大 V 等算公司雇员吗?通过互联网民间自己组织的社区算公司吗?再说数字币无法通过会计师审计,你发的币想合规,没审计也不合格,这就进退两难了。我见到某个 dApp 项目方免费发币给粉丝和大 V,团队成员保留一定份额,可以为将来投资人预留份额,也可以不留。大家预期从 DAO 社区运作、粉丝与大 V 们的努力,获得广告、营销、搜索排名等收入。

大家知道所有数字通证的价值大概是微软公司市值的四分之一,其中比特币价值还占了一半以上。不可否认,比特币有其固有市场,其余的区块链项目,大部分还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,并未进入主流市场。我认为亦来云的目标是建设新一代的互联网,基于亦来云的社区项目不能为了纯粹圈钱使用区块链发币,应该与所在区域、文化融合,走合法、合规的路。传统互联网上,所有数据和服务都被寡头垄断,亦来云的宗旨是让世界绝大多数老百姓能从”个体户摆摊儿”的模型中受益。

最近许多社区成员提问,希望我来比较一下亦来云与目前火爆的一些区块链项目的优劣。我也发了几次”推”说了我的浅显看法,不一定对,只是实话实说。中文社区阅读”推特”不方便。我就在这儿复述一下。

广义的互联网是老百姓知道的互联网,比如说:能看视频、能发微博、能有1号店。今天也还有一些互联网之前的应用场景,老百姓不常见。比如说从中国的银行汇美元到美国银行,一定要通过世界通用的 Swift,也就是曾经的电传网络,各国之间没有信任,汇款没有一两天收不到。区块链中也有项目号称做了新一代互联网 Web 3.0,想要做跨链消息和通证交换。两个链之间的交易要发个跨链消息,大概没有15秒收不到,但比 Swift 快多了,的确有应用需求。可是大家想过没有,15秒发一条消息,能不能做出类似微信的应用来呢?从理论上就是不可能的。两个链间要共识,两个链内也要有共识,比如说 A 链共识发出这个消息,必然要确认收到,不是一个机器收到了,是一组机器收到,50%以上的机器收到来确认,那么这个确认完了再回复,另外一边再确认我收到了回复,15秒已经很快了。

那什么叫互联网,刚才讲到的1号店叫互联网,小黄车叫互联网,那个 web3.0跨链是不是个网?我这里简单说是个网。但是,不是老百姓理解的互联网。我认为区块链就是一台不受个人、机构控制的共识计算机,目的不是速度,是为了建立去中心化的信任。区块链节点之间的 P2P 网络是”单机的内网”,计算机术语对内网有个专用名词叫”总线”,计算机之间的外网才叫”网络”。老百姓大概听到这儿就晕了。一些区块链项目做的是区块链计算机之间的连接,把许多区块链计算机组成网,技术上肯定是有意义的,但是号称 Web 3.0,对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说,显然忽悠了。

类似的还有以太坊的世界计算机,听起来能统一全世界,其实那不是我们老百姓理解的计算机,它是一种”共识”专用计算机而不是通用计算机。如果全世界只有一台”世界计算机”,大家都能预见到,一定是又慢又贵。iPhone 里的指纹识别、摄像头、电池、硬盘等40多个智能设备,都是专用计算机。严格从技术上讲,有 CPU 有存储就是计算机了。跟老百姓说指纹识别器是计算机,大家肯定晕了。老百姓理解的计算机是要跑应用的,像游戏、Office、微信等。今天讲 Web 3.0 或者讲世界计算机的人,都还需要一个 Tier Two 解决方案,也就是需要另一个层。Filecoin 其实也是 Tier One,所有区块链项目都是 Tier One,毕竟达到共识一定是牺牲效率换来的。

计算机里的硬盘是不能直接给 CPU 用的,还需要内存作为缓存加速,也就是必须要有另一层抽象,或者叫 Tier Two。所有区块链项目自己做 Tier Two 也不现实,分封割据,各自为战,理论上做得成,但连不起来,无法相互调用。好比从理论上讲,每个计算机应用都可以直接运行于裸计算机之上,就像1940-50年代图灵时期的计算机都是”单打一”的密码破译计算机、导弹发射计算机等。后来软件越来越复杂,一家公司已经不能完成所有的软件模块开发,大家需要合作,各种独立业务也需要相互调用,因此出现了操作系统这么一种特殊的平台软件,专门来协调各个应用。

亦来云做的是大一统的 Tier Two,如果我们要真做到1号店的去中心交易,把这个100块钱人民币瞬间发给所有相关方,这个一定需要 Tier Two。如果希望 IPFS,Filecoin 真能给手机上的 dApps 用,我们还需要一个去中心的高速缓存,也就是 Hive++。这就是我们讲的 Smartweb 需要一个网络操作系统 Elastos。

从这个意义上讲,我们可以利用很多区块链的进展,包括我们用以太坊侧链,预计在9月份,以太坊侧链就能在亦来云社区里的 Feeds 上用了。那么真正的应用还不直接运行在 Smartweb 上,还要放在一个虚拟机里,包括像以太坊侧链要放在 VM 里面。虚拟机跑在 Tier Two 上,虚拟机里边才能跑应用。为了要防病毒,要做一个沙箱,这沙箱就是虚拟机。沙箱里的 dApp 应用,调用钱包 API,背后跑的是以太坊的智能合约还是 NEO 的智能合约,其实应用是看不出来的,那这就是亦来云做的事儿了。

所以一些人问,现在 DeFi 火了,为什么亦来云不做?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在鼓励社区,包括我们也有社区的人把以太坊的一些 DeFi 智能合约放到亦来云侧链上来实现去中心金融,所以大家能够看到,以太坊上的 DeFi 程序,假以时日,基本都能在亦来云上跑起来。更进一步说,大家说去中心金融,我认为真的用好咱们的数字人民币这叫去中心金融,这个市场会远远大于现在玩虚拟货币的市场场景。真正的金融一定是在主流市场,不是在这些狭窄边缘市场。

亦来云其实做区块链主要是为了做新一代互联网,是为新一代互联网定制的这三层架构。我们刚才讲用人民币做去中心金融,那背后的智能合约是依照谁的标准呢?这个时候,亦来云的矿工们能不能得到收益呢?我这些问题就是希望大家来思考。

相对前两个亦来云发展阶段,未来一年多点时间,技术上说,风险比前三年风险更低。我原来提到嗓子眼的心,慢慢放回到肚子里了,因为现在社区团队踊跃在做的 APP 大家可以看到:聊天应用已经有了,只是做的还不尽善尽美;去中心化的”公众号”(Feeds)也有了,还需要尽快完善,加快 iOS 发布;去中心金融产品,社区已经在做了。

亦来云做区块链主要是定制给 Smartweb 系统用,如 DID,也支持生态应用。新一代互联网就是一个经济体,当经济体做大了自然就是一股力量,会吸引到更多的应用和生态。亦来云做的是总集成商,谁家技术好集成进来就是了。两种集成方法:移植,分包。大家已经看到以太坊侧链移植了。分包就是 dApp 向网络操作系统求文件,花 ELA Gas 费,Carrier 再转成 Filecoin 购买其文件服务,就像中移动也用美元租用外国卫星一样。

关于 CRC:

CRC 总策划人是苏翼鹏,我希望大家多跟他沟通。大家讨论销毁的时候,销毁50%还是80%?原来其实我是比较倾向于50%,最后为什么同意了80%呢?道理很简单,这个时候并不是50%跟80%之争,社区发展需要增进共识,增进共识的最好方法就是信息通畅和尽可能的确定性。我原来写白皮书时觉得操作系统需要生态,与技术或者产品项目不同,希望多一点留给生态合作伙伴,本来是替他人着想。我也不认可资产必然导致贪污的说法,首先 CRC 共识不是合谋贪污,其次钱包里资金流向透明也不容易贪污。但资产有价,必然导致社区之间利益纷争,真就应了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那句话,简单即是美。

从大局看,互联网不应该有一个公司主导。社区很多人以为权力移交给 CRC 委员会来主导。我认为这理解不大对,CRC 是一个机制,提供一个大家商讨社区事务、解决纠纷、维护社区和平团结向前发展的机制,更多的是代表社区意见。有人想支持开发者,有人想支持去中心金融,有人想上交易所等等,代表自己的利益群体就好,都没有什么问题。再往后如果亦来云真做大了,可能真的每个委员就代表一个大的利益集团,大家共同投票决定社区的发展。相比之下,联合国各国相互掣肘,表面上光吵吵(沟通),啥也办不成,但地球上七十多年没有大的战争,是历史上最长的和平发展时期,联合国功不可没。各国文化交流、贸易往来就更简单了,不需要谁来领导,互联网也是如此。

老子云: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亦来云技术上不跟以太坊争,不跟波卡争,也不跟 Filecoin 争,博采众长不是很好吗?亦来云核心团队三年来,有所为,有所不为,希望大家已经看出端倪了。古人老子思想中的治国方略是”无为而治”。互联网是各种文化碰撞的媒介,CRC 不用急于达成什么”宏伟”目标,欲速则不达。一个欣欣向荣的经济体,一定是里面有众多出色的生态公司。”经济体”怎么急得起来?该急的是公司,是团队,不是 CRC。